科教平台

健康科普

: 首页 -> 科教平台 -> 健康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专栏||天气变脸心先知

——这份“青心”小贴士请收好

时间:2025-10-13     点击:

天气乍暖还寒、忽冷忽热时,血管会像“橡皮筋”一样反复收缩舒张,心脏负担陡然加重,心梗、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上升。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提醒广大心脏病患者,做好以下防护,为心脏撑起“保护伞”。



科学保暖  

筑牢血管“防护墙”



气温每降低10摄氏度,心脏病发病风险就会增加7%。保暖是护心第一步:

(1)及时增减衣物,重点护住头部、颈部、胸腹部和脚部,围巾、帽子、厚袜子应常备,避免冷水直接刺激面部和手部。

(2)保持室内温度稳定在22℃左右,避免空调、暖气过冷或过热,减少室内外温差带来的血管刺激。

(3)大风降温时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缩短停留时间,避免迎风行走。



监测指标  

稳住病情“定盘星”



天气变化易导致血压、血脂波动,精准监测是关键:

(1)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晚固定时间测血压,若出现持续偏高或波动过大,切勿自行调药,需及时就医咨询。

(2)定期监测血脂、血糖,避免因寒冷季节高热量饮食导致指标升高,增加血管斑块不稳定风险。

(3)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确保病情稳定可控。


饮食作息  

打好护心“基础桩”


合理的生活方式能降低心血管负担:

(1)饮食遵循“少盐低脂、优质蛋白”原则,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吃新鲜蔬果,避免辛辣油腻和过度进补。

(2)保持充足饮水,即使冬季也需保证每日8杯水,避免空气干燥导致血液浓缩。

(3)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


适度运动  

激活心脏“活力源”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但需讲究方法:

(1)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3-5次,避免剧烈运动。

(2)运动时间选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的暖和时段,运动前后做好热身与放松,身体不适时立即停止。

(3)冬季避免“猫冬”不动,适度活动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但需量力而行。



情绪管理  

守护心脏“稳定器”



情绪波动易引发血管痉挛,加重心脏负担:

(1)保持平和心态,避免大喜大悲、急躁易怒,通过听音乐、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

(2)保证良好精神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减少情绪应激对心脏的不良影响。




温馨提示  


若出现胸闷、胸痛、头晕、心悸、手脚麻木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切勿拖延。定期复查也很重要,可及时掌握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天气多变,护心不松懈。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始终守护您的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