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介入团队成功实施了医院首例心脏再同步除颤器植入术(CRT-D)。该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院慢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诊疗技术迈上了新台阶。
患者男性,76岁,因反复晕厥入住我院,曾于外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缺血性心肌病、二度二型窦房传导阻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经抗心衰药物规范化治疗多年后诊治仍未见好转。经检查,患者左心室明显扩大,舒张期左心室内径高达6.4cm;左室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舒张及收缩功能均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仅为31%。患者同时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QRS波时限168ms,且患者入院后心电监护频发室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停搏(最长2.9秒),随时有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
经我院名誉院长蔡尚郎教授、院长于海初教授、副院长褚现明教授、心内三科于华教授、心内五科王涛教授和介入团队专家会诊后,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一致认为心脏再同步除颤器植入术(CRT-D)是该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患者各项起搏参数测量理想,已转入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据蔡尚郎教授介绍,近年来虽然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疗效不佳。另一方面,终末期心衰虽可采用心脏移植疗法,但受限于心脏供体有限及技术等原因,未能普遍开展。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心衰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手段。
慢性心衰患者往往合并心室内的传导异常,导致心脏运动不同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在传统双腔起搏器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室内运动的同步性,提高左心室射血效率,长期应用可逆转心肌重构、降低心衰住院率和死亡率。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兼具CRT的优势外,还结合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双重功能,最大特点是在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防止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
医院心血管介入中心由名誉院长蔡尚郎教授、院长于海初教授、副院长褚现明教授领衔,介入团队技术力量雄厚,致力于打造“精品介入品牌”,常规开展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支架植入术、急诊血栓抽吸术、CTO病变、左主干及分叉病变、高钙化迂曲病变等复杂病变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年龄跨度21岁至91岁高龄。强调以“患者获益为中心”的“个体化、最优化”治疗,结合国际最新理念,倡导“介入无植入物”,省内率先、逐步规范开展了“可降解支架(BRS)”、“药物球囊(DCB)”、“无导线起搏器”等介入手术新技术。